連續幾天的陰雨過后,天氣終于放晴了,抓住國慶假期的尾巴。我陪家人回到久違的故鄉——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
隨著深秋的腳步,看萬山紅遍,這便是人們眼中的秋。到了故鄉的地界,植被繁茂,“窮”山突立,山與樹的完美結合,把山覆蓋的嚴嚴實實,朦朧而又厚重。回家的路越來越近,傍山開出的一條公路,崎嶇盤繞、陡峭險峻。路的對面,高低起伏的大山,順勢而下。要是遇到大霧天氣,云煙縈繞,會給行走帶來很多不便,每年寒露前后,故鄉的落葉松,便是這里一道美麗的風景。放眼望去,一片金黃,高低不一,看似稀疏凌亂,實則錯落有致。透過一縷秋陽,形成一束束粗細不一的光柱。黃黃的松針葉鋪了厚厚的一地,柔軟豐盈了內心。在陽光的映照下,黃色鋪滿了這片樹林,金燦燦的,閃著亮,是秋天的那種亮。抬頭,天空一片湛藍,這個秋,定是有暖意的。
湛藍的天空開始有幾束輕云,像孩子吃剩的棉花糖,過了一會,云朵越積越多,高低錯落,有的像隨便扔在地上的素錦,有的像一朵朵棉絮,緊緊地貼在藍天上,似乎怕一不小心,會摔落人間。大雁飛過天空,天空的畫布,大雁書寫的人字,一幅秋日的景象,雁鳴聲聲,那聲音像玻璃一樣清澈透明。
莊稼在秋的秋天奏出激越奔放的旋律,秋天的田野點綴著豐收和喜悅。黃豆藤條交錯縱橫,飽滿的豆粒脹開了狹長的豆莢,從豆莢里跳了出來,似乎在歡迎秋天的到來;高高的樹上掛滿了一個個紅通通的棗兒,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顯眼;一眼望去的谷子地,在微風的吹拂下,翻著波浪,金色的穗穗兒已經壓彎了腰。金黃的玉米一片連著一片,飄揚的包谷葉子,宛如無數的手臂,等待著人們收獲……故鄉的人們正在田間地頭忙得不可開交……
故鄉的變化讓我大吃一驚,眼前的一切都令我感到新鮮和吃驚,以往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的土路成了柏油路;村中的主馬路安裝上了先進的太陽能路燈,家家都有太陽能熱水器,鄉親們不再摸黑出行深一腳淺一腳,自來水管連接到了每家每戶,一擰就出水,吃水不再作難。每戶人家都有“最先進”的電氣化的東西,沉睡了好多年的石碾子也沒有什么“過問”了……我知道這是國家的戰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結果,讓我的故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炊煙升起的地方,是最溫暖的地方。坐在門口曬太陽的大爺,看著院子里玩耍的孩子,農村的新奇,儼然成了孩子們的樂園,滿臉的笑容沉醉中。滿山不知名的樹,葉子呈橢圓狀,枝干皮質粗糙,樹心黃亮,每到秋天,便紅透整座山。村對面的溝里,偶有村里的大爺背著一捆糜子出來,但已看不到成群的老黃牛了,這個畫面還是很熟悉。曾經,這里是那么“熱鬧”,年邁的、力壯的、大人、小孩,都要在秋天把一年的莊稼拉回來。傍晚時分,伴著那悠長的趕牛聲,慢悠悠地回家,只記得,那時的天很藍、路很遠。
這片土地養育著祖祖輩輩的人們。如今村里的老人多,年輕人大多都出去務工。村里沉默了,這片土地也沉默了。那些熟悉的人們,已不再年輕,步伐不再輕盈,佝僂著背,臉上多了滄桑。畢竟,時間在一天天溜走,當年一起的小伙伴,如今都已是而立之年,時間沒有為誰而停留……(梁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