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出生在戰火紛飛下四分五裂的舊中國,成長在建國前后最窮的時候。那時的他薄衣尚且滿是補丁,難以御寒;粗糧卻還倉甕無余,溫飽難繼。然而,嚴峻的生存條件沒有讓爺爺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反而使他變得更加堅韌。
爺爺少年聰敏好學,從私塾到新式學堂,主學國文,修過俄語,接受了完整的馬列教育。高中畢業,爺爺趕上了新中國在革命老區陜北征召第一批飛行員,身材健碩又有文化的爺爺通過考試和體檢后順利被錄取。然一切手續辦齊只待整裝入軍的他,困于為人子的責任無奈放棄大好前程回到溝壑縱橫、窮山僻壤的農村。
六十年代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高中生可謂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稀缺人才和土地改革完成后發展農業經濟的香餑餑。年紀輕輕就渾身干勁的爺爺更是堅信努力的人在哪都能發光發熱。
那時鄉鎮人民公社剛剛成立,被推舉為生產會計的爺爺因實操干練,又寫的一手好文章被公社書記劉光明看重,作為公社重點培養對象介紹爺爺加入中國共產黨。但在“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村村學習郝家橋,人人學習劉玉厚”熱潮掀起后,爺爺主動辭去公社工作,回到山巒起伏的村里,開始了敬業奉獻的三十多年村支書生涯。
那個年代,村民基本家家都吃糠咽菜,村里還有大量老紅軍和五保戶需要贍養,每年給公社交的公糧也重,如何解決四、五百名村民的溫飽問題成了爺爺的頭等大事?
面對村子溝多山高、缺水干旱、土地貧瘠影響莊稼收成等問題,爺爺得到了同縣老村書劉玉厚和他三舅也是鄰村大能人王文華的啟示,確定了目標,下定決心治理山地。農業合作后,爺爺想盡一切辦法,動員帶領生產隊利用冬春季農閑時間填溝打壩、淤地造田、建庫蓄水、修筑梯田。
盡管學大寨建水平梯田的好處很多,但那時社員卻是很辛苦的。村里山多溝深,哪怕大年初一,只要不下雪全員都要出動,上山建設梯田,隊員們天未大亮就出發,帶些菜饃饃洋芋作干糧,整天沒水喝干上一整天,很晚了才回家,別提多辛苦了,然而他們的精神是充實的。年富力強的爺爺既是村支書,又是生產隊長,必須樣樣挺在前、干在前,才能服眾。村里修公路,他帶頭拆了自家百年祖屋,一分錢也不要國家補償。
經過十來年的苦干奮斗,和生產隊員們的不懈努力,大規模治理山地取得了顯著成效,山坳溝壑全開墾,層層梯田繞山轉,耕種面積快增半,全變旱澇保收田。村民糧食單產翻番,從吃不飽到吃上了玉米饃和白面饃,解決了大家的溫飽問題;造橋修路,拉電接閘,家家從煤油燈變成了照明電;蓋新學校,配新老師,全村孩子基礎教育得到保障,村民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
在任期間,爺爺年年獲評縣里優秀黨支部書記,三次外出參加農業學大寨分享經驗,到過北京、山西等地參觀,還被派往了廣東、海南兩省大半年學習培育優良農作物。
學習回來的爺爺更是受益匪淺,深知播種優良品種的重要性,回村后開始實施蘋果樹嫁接、植樹造林。造一個青山綠水的秀麗村莊是他的奮斗目標,幾十年下來,爺爺艱難困苦的挺了過來,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改善。
聽村里大爺們說,三十年來從生產會計到村支書,爺爺干過赤腳醫生,給村民拔過罐扎過針,那個年代缺醫少藥,誰家遇到頭疼發熱,就他查書配藥;學校剛建起來,沒有老師,高中畢業的他代當民辦教師;冬天打壩修建梯田,沒有木工,他就當起了小木匠,自制圖紙修了村里第一輛架子車;村里的后生窮的娶不起媳婦,他給借錢借家具借衣服……反正村里缺什么,他就干什么,為村民吃飽穿暖過上好日子奮斗和奉獻了大半生,苦了自己為了大家。
待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四野,新生一代中喊起了“餓死膽小的,富起膽大的”口號,爺爺也敏銳的意識到一個和過去完全不同的時代要來了,看報學習,轉變思想,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有著60多年黨齡的爺爺常常教育我們,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責任,他雖然老了,但我們還年輕,要接續奮斗。
是的,伴隨著黨的二十大的召開,工作、生活在新中國的一代又一代人,已經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我們祖國未來繁榮昌盛的樣子,我們將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書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富油公司 白雪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