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農民的孩子
我的父母是農民,從春天的殷殷希望,到碩果累累的金秋,一年四季,周而復始,他們把對生活的所有希冀都寄托在了腳下的黃土地上。
我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從拔豬草、割草喂羊開始到使用鋤頭鐮刀,甚至到澆水施肥,收莊稼樣樣都會干。記憶中的父母總是有干不完的農活,起早摸黑,埋頭耕作,面朝黃土背朝天,為的事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莊稼人的愿望也是簡單的,無外乎就是求得個風調雨順的好收成,兒女們都能學有所成。
小時候的日子是貧窮和艱苦的,記憶中最開心的日子應該是過年的時候,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一點好吃的,穿一件新衣服。所以盼望的日子一直從一年的開始能到年末,總是會問母親,為何一年過的這么慢。小時候的冬天總覺得特別冷,因為沒有一件像樣的棉襖,是母親縫縫補補哥哥姐姐們穿過的衣服。總是周而復始的從老大到老小這樣更替著......冬天的陜北沒有任何新鮮的蔬菜,而是家家戶戶腌著的一大缸酸白菜,沒有油的酸白菜和土豆能一直吃到春天過后的夏天,所以覺得農村的孩子肚子一直都是缺少葷腥的。正因為這樣更是能早早的懂得生活的不易和父母的操勞。我們努力的學習,想著能讓父母看到我們取得優異成績時露出欣慰的笑臉。每每在干農活的日子里,父母總是說讓我去寫作業去,不需要幫助。但是我常常聽到父母說多讀書你才能不像我們一樣辛苦,可以謀一條吃“公家飯”的營生。他們質樸的言語,和無聲的教導與指引,都化成對子女們良好成長的殷切期盼。
走出農村便也成了我兒時最大的夢想,我想看大城市的繁華。一路走來的求學之路也讓我的夢想在一步步實現,大學是在外地上的,在外地的我更愿意留在大城市那個繁華的環境,很少想起那個老家的小縣城,大學畢業的時候開始找工作,也算是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求得一個還算滿意的工作,雖然內心有過迷茫但更多的是對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當我興奮的告訴父母:“我找到工作了, 我以后要留在這里工作”我沒有得到父母同樣欣喜的回應,而是電話那頭片刻的安靜和遲疑。停頓了一會母親說:太遠了,你還是找個離家不要太遠的地方。那一刻我好像懂了,想到了孤獨在家的父母。
后來,長大了。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才更懂了為人父母對孩子的良苦用心。而父母也是開始了另外一項重任就是給兒女們帶孩子,他們從農村老家到城里,有對新環境的不適應但更多的是對下一輩人的關心與愛護,傾其所有地默默付出著。每逢農忙的時候他們還是會抽空把家里的地都給種上,做子女的我們也會勸說就不要種了,可是父母很堅持說看著自己的土地荒蕪心里會有深深的內疚感,這或許就是農民人對土地的敬畏之心吧。
現在的老家,早已不是以前的土胚房,家家戶戶都是整齊漂亮的樓板房。從村頭開始就是柏油路一直到每戶人家的門口,看著每家人的門口都有自己的小汽車真的是不禁感嘆現在人民的生活真的是好了,從村里到縣城開車也是非常方便的。到了夏天院子里會種上各種瓜果蔬菜能供好多家人吃,經常也會送去左鄰右舍嘗嘗鮮,這是莊稼人自己的喜悅。如今鄉村美麗建設,鄉村振興真的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鄉更美,人們生活也更幸福了,老百姓都夸共產黨政策好。
上學的時候讀到席慕蓉的“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當時并沒有能特別懂得這份對故鄉的深深情意。人總是在慢慢長大,慢慢懂得。不管我們走多遠,它都是令我們魂牽夢繞的地方,故土難離。希望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之余,經常能夠回到故鄉,感受農民淳樸善良和勤勞樸實的本分。這才是我們找尋的心靈歸屬感吧,因為我們的根在這里。
農民人的樸實和勤勞是一種美德,所以傳承了一代又一代。父母經常教導我們要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要兢兢業業的工作,不管工作在哪個崗位上都要有吃苦耐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履職盡責,才能不辜負現在這個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