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站在科學與藝術交叉口的管理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它既涉及人文藝術,又囊括科學修養。時代呼喚既具有人文關懷、悲憫情懷又具有獨立精神、創新精神的管理學者。而汪中求、吳宏彪、劉興旺三位先生在《精細化管理》一書中,更是將這門科學藝術挖掘到極致。我作為一名普通的行政干事,在拜讀完全書后,讓我對管理學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更讓我驚嘆的是,精細化管理背后所蘊藏著的強大力量。
伴隨著改革開放號角的吹響,中國一步一個腳印,實現了奇跡式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都離不開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企業管理理念的轉變就是最好的證明。改革開放以后,企業管理模式逐漸由從前的粗放式轉變為精細化,這種轉變絕非偶然,而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實現企業的精耕致遠、細水長流。
該書第二部分的標題是“把握精細化管理”,其中談及專業化,提出“唯有專業或可精細”的觀點,認為專業化是精細化的前提。讀到此處,不免讓我想到公司今年在專業化方面的各類舉措,無一不在踐行精細化管理。
首先便是培訓工作,2022作為技術技能提升年,公司自上而下積極響應,以培訓為載體,提升全廠職工的專業化程度。針對各級管理人員的專業化提升,公司專門開設了“管理沙龍”,不僅邀請專家教授、行業優秀講課,更有公司內部管理人員講課、互動發言。此外還有管理學書籍的閱讀,通過“每月共讀一本書”活動,讓所有人積極加入讀書行列之中,用專業知識補管理短板,用專業管理實現企業的高效率運轉。針對其他職工的專業化提升,公司更是有的放矢,力求探索出一條電化特色的培訓之路。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一改往日“形式主義”般的培訓風格,將培訓工作落到實處。公司年初就制定了全年的培訓計劃,對全年培訓工作進行宏觀的統籌掌握,同時對培訓工作進行了全過程的規范管理,培訓結束后便舉行考試,實現了培訓內容入腦入心。為了確保培訓實效落地有聲,公司還專門制定了培訓獎勵辦法,最大程度提高職工的參與積極性。就國家層面而言,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此期間,企業要有所擔當,必須高度重視培訓工作,以培訓為抓手,逐步增強培訓工作的體系性、規劃性、針對性,助力“人才強企”戰略的落地,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企業力量。就企業自身發展而言,嚴抓培訓工作,有助于提高職工專業化水平,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讓企業在當下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其次就是降本增效工作的開展,以數據化的成本分析為支撐,不斷挖潛內外部效益空間。馬克思曾說:“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誠然,精細化管理同樣也需要數學,即主要以財務數據為主的數學。公司領導班子曾在周例會上特別強調,所有人要提高數字敏感度,從數據中見出設備運行狀況、原料采購成本、產品銷售價格、企業盈虧情況等,同時還要加強全面預算管理。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財務資產部在數據化分析中所付出的努力,在周例會及月度效益對標會上進行全面的成本測算,讓所有人對發電成本及電石成本一目了然。在降本增效推行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財務的作用,我們深刻認識到財務是生產經營的科學反映,也是具體經營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數據分析的系統。通過逐月數據橫向及縱向的比對,剖析經營管理中存在的短板,為次月生產經營工作的開展指明方向。在效益對標會上,各部門用數據說話,通過數據的比對,尋找低價優質的原料供應商,鎖定合適的產品銷售方,實現利益最大化。讓可視化的數據成為翔實可靠的指南針,為企業的經營管理保駕護航。
最后就是全過程管理,書中第四部分講到“結果要靠過程來保證”,這首先就要求企業要加強頂層設計,確保企業戰略定位的準確性,而后便是完善的制度體系,確保流程的正確性。全過程管理,重在過程、重在細節,要把小事做細,把細事做透,拒絕“差不多”主義。其實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能將全過程管理落實到位,那么我想其管理是成功的。今年,公司針對安排部署的各項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了相應的督辦,如周例會工作完成情況、領導交辦任務的完成情況等,通過有效的督促實現工作的高效完成。“制度的生命在于執行”,只有在執行的過程中才能發現制度的不合理之處,而后進行再修訂。公司領導班子要求定期對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分析,對不合理之處要及時更正,對無關緊要的部分則剔除,正如奧卡姆剃刀法則所說:“如無必要,應予舍去。”因為制定制度的初衷就是防止并懲罰企業成員做錯誤的事,讓所有職工對“熱爐法則”了然于胸、銘記于心。
一個成功的企業必然會將精耕細作滲透在企業管理的每一個角落,更會將精細化管理的思維牢牢印在每位職工的腦海里,唯有精耕方能致遠,實現細水長流。(劉淑珍)